文章来源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: 94次 直接咨询
在守护肝脏健康的征程中,B超检查如同一位默默坚守的“侦察兵”,时刻监测着肝脏的一举一动。面对肝脏硬化这一“劲敌”,它究竟能否吹响精准探测的“号角”?肝病领域的资深专家高子敏医生,将为我们拨开迷雾,详解其中奥秘。
肝脏,这座人体的“化工厂”,正常时轮廓清晰、包膜光滑,实质回声均匀细腻,血管脉络规整,宛如一座秩序井然的城市。而肝脏硬化,恰似一场悄无声息的“灾难”,逐渐破坏这份和谐。
B超探测肝脏硬化,凭借的是声波反射成像原理。早期肝脏硬化,肝脏形态悄然变化,包膜不再光滑,微微粗糙,像被风沙轻抚过的湖面,泛起细微涟漪;肝实质回声增粗,从均匀的细密状态变得颗粒感增强,仿佛原本松软的土壤开始板结;肝内血管走向虽尚未完全紊乱,但血流动力学已现异常,门静脉血流速度可能减慢,血管内径略显扩张,这些细微之处,B超足以敏锐捕捉,如同发现城市中最初的混乱迹象。
随着病情进阶,到肝脏硬化中期,肝脏体积“缩水”,右叶萎缩明显,左叶及尾状叶试图代偿性增大,整体形态扭曲,恰似原本规整的积木塔倾斜变形;实质回声进一步杂乱、增强,粗细不均,好似荒芜土地上乱石林立;肝内血管严重扭曲、变细,门静脉高压态势渐显,脾脏因淤血肿大,B超图像仿若一幅风暴前夕的紧张画卷,清晰勾勒出肝脏的艰难处境。
至肝脏硬化晚期,肝脏更是“千疮百孔”,包膜呈锯齿状凹凸,肝实质满是硬化结节,回声杂乱无章,血管结构几近崩溃,门静脉扩张显著,腹水肆意积聚,B超下呈现出一片“破败”景象,无疑是肝脏硬化晚期的鲜明写照。
然而,B超虽在肝脏硬化检测中功不可没,却并非万能。早期极微小的硬化结节,尚处于细胞层面异变、未引发明显结构改变时,可能隐匿于正常组织间,逃过B超“视线”。肠道气体干扰、患者体位不佳或呼吸不配合等,也会模糊肝脏成像,干扰判断准确性。
高医生着重强调,诊断肝脏硬化需多管齐下。血液检查中,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、胆红素、白蛋白等升高或降低,反映肝脏代谢、合成功能受损;凝血功能异常,暗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“乏力”,侧面佐证肝损伤程度。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,通过分析血液中特定生物标志物,量化评估肝纤维化程度,为诊断添一分依据。若仍存疑虑,肝穿刺活检作为“金标准”,直接取肝组织显微镜下观察,精准判定是否硬化及分期。
总之,B超是肝脏硬化筛查的前沿“哨兵”,能发现诸多关键线索,但确诊需联合多元手段,全方位洞察肝脏状况,让肝脏硬化无处遁形,为后续治疗筑牢根基,护航肝脏健康之路。